購物車
0
$0.00
創造一個關係對話,我深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這個影響就在11年前,我受到淑芬督導的影響,記得當時我在淡大的諮商理論課堂上,他介紹了焦點治療(SFBT),一開始我保持著懷疑的態度挑戰了他,沒想到他對我的回應是用溫潤謙和的態度回應我,我能感受到一開始我對這個取向感到陌生和不了解,但他的回應似乎鬆動了我原本抗拒的態度。
接著我進入張老師四階段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訓練,當時在洪莉竹教授總督導的帶領下,我選擇淑芬督導的組別接受訓練,並持續精進諮商運用在學校的輔導工作。我發現這個取向的語言對話能夠轉化關係,從抗拒或拒絕的非自願個案,透過諮商語言轉化我們之間的關係,並且賦能個案。工作幾年下來,我對自己充滿著好奇,看見個案的成長與進步,會好奇地問自己,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或者是做了哪些是個案進步?甚至結案後我看見個案願意帶著能量持續往前走,有說不出的感動。也包括自己,在諮商語言對話的練習中,轉化成自己在生活中的語言模式,不僅對家人和周圍的人,抱持著彈性、多元和好奇,好好的去理解一個人,而不急著下一個定論。這些學習獲得和生活上的體驗,讓我對自己的諮商工作充滿著好奇,我想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做什麼能夠賦能個案,如何從拒絕的關係中轉化成合作模式?我想透過研究來真正的了解自己做了什麼。因此,在前幾年我決定再去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在沒考上之前,我抱持著緣分的心情,也準備好收拾自己的心,需要暫時放下我的工作,很幸運地,我考上了!我開始朝向我感興趣的研究主題,邀請莉竹教授成為我的指導教授,很幸運的,我擁有這個機會踏上SFBT研究之路,就是探究我在學校的輔導效能;同時我心理師實習實習期間,我發現運用這個取向運用在社區諮商工作時,是一個前導,能奠定進入關係對話模式,進入長期諮商歷程的對話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