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當機了!
精神疾病容易被忽視或不願意面對,它不僅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人類的生活功能仰賴大腦的運作,例如思覺失調症會有妄想、幻覺、正性和負性症狀,或者是精神官能症憂鬱或焦慮症,其實精神疾病有一部分是大腦出現的問題,也就是大腦疾病(Brain disorders),主要根源是腦部病變,與內分泌不平衡、神經傳導物質低活化、神經迴路出了狀況,杏仁核過度活躍失調有密切的相關,也受到基因遺傳的影響。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一百多年前1895年發明的X光,可以顯示患者骨頭有沒有問題,但卻無法看大腦的功能與活化程度。隨後在30-40年前就開始發明了影像學的工具,可以看到腦部特定分子結構,例如早期在1970年開始有單光子造影(SPECT)、正子造影(PET),隨後1980年開始有磁振造影(MRI)、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可以看到大腦在不同作業下的細緻結構,看見大腦的活性程度,能知道疾病和腦部迴路的現象,甚至大腦區塊與大腦哪一個功能更為相關,配合先進的醫療科技儀器可以看見大腦血流變化、葡萄糖的代謝、血氧的變化、神經細胞等確是一覽無遺,並將它用來研究疾病,作為精神疾病實證醫學的結果。
從醫療科技工具來看腦部迴路活化程度,了解精神疾病是腦部出現異常,可能是特定的功能、腦部分子或是腦部迴路異常。而新型的腦部照影儀器可以看到大腦的多巴胺活化程度,當腦部造影越亮即代表腦部多巴胺越多,例如思覺失調症患者腦部的多巴胺是過度活化的,患者會呈現高度的幻覺和妄想是相關的。當精神科醫師的診斷達到了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而眼前這位患者可能他的大腦已經出現了顯著的問題,當找到思覺失調症的原因,因此在治療上使用抗精神藥物就朝向多巴胺的異常做治療。
另外,焦慮有兩種情形,一是身體的緊繃,而另一種是心理感受到緊張的情緒。面對外在生活壓力,腦袋無形之中就會隨著壓力而活化了起來,切換至交感神經的狀態。焦慮症患者主要是杏仁過度核活化的問題,然而掌管焦慮的核心就是杏仁核。當有壓力的情況下大腦瞬間被激活了起來,例如血壓升高、呼吸急促、手冒冷汗、心跳加速...,出現自律神經異常興奮的情況,好讓我們面對迎來的壓力做出立即性的反應。大腦有一定的調控能力,例如前額葉、海馬迴發揮了作用幫忙踩剎車,將過高的活性抑制下來,但焦慮患者對於大腦調控的機制反而是功能下降失常的,因此精神疾病不單是腦區塊的問題,也會是整體迴路的異常現象。
再舉憂鬱症的例子,這是與大腦前額葉功能低活性有關。對於頑固型憂鬱症的治療可藉由重覆經顱磁刺激( rTMS)讓大腦某特定區域不要活化起來而得到控制,它是一種電生磁、磁生電通電的方式,透過產生很微弱感應性電流來調控興奮,或者是抑制神經細胞來治療精神疾病。
從上而知,精神疾病治療心理師的角色需要與醫療系統合作,患者在就醫的過程中在臨床上找到腦部核心患病的機轉,同時配合心理治療正確快速的朝向有效治療目標。
精神疾病有很多會被看似成稀鬆平常的症狀其實很容易被忽略,例如焦慮、害怕、恐慌、易怒、煩躁、無法集中注意力、軀體化...。因為精神疾病污名化會感到害怕而不願面對或正視它,因此需要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是需要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
大腦承接了生活認知與心智的連結,當心靈混亂卻也影響了生活秩序。心靈的混亂不僅從大腦的機制來理解,一方面也需要結合心理治療以跨專業整合的概念建立系統合作,運用合作整合性的治療觀點,從大腦異常的角度協助患者理解自己怎麼了和用藥適應,另一方面從心理治療的面向讓患者理解和接納自己的狀態如何與它共處,找到自己的內外在資源,拓展新的眼光朝向解決問題目標、提供心理衛生教育和心理保健諮詢服務,學習減緩壓力或調節壓力的能力。
參考資料:大腦當機了!精神疾病的真相-李正達(大愛電視人文講堂20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