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效應

2022-01-24
「巴南效應」(Barnum affect)是有趣的心理定義,由心理學家Forer於1948年對一群學生進行人格測驗,根據測驗的結果分析發現,事實上所有的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巴南效應是一種心理現象,對於他人做出的評價會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作的人格描述卻給予高度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且模稜兩可。以下整理出一些問句,可以試著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
  • 你需要他人喜歡和尊重你
  • 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
  • 你有很多淺能但還未開發出來
  • 你有一些缺點但你可以克服它們
  • 你看似嚴格自律的外在卻有感到焦慮不安的內心
  • 有時你會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
  •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卻不喜歡被別人限制你
  • 你可以獨立思考而感到自豪,不會接受沒有充分根據的言論
  • 你覺得在別人面前太過於坦率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 你有時候很外向,但有時候也很內向且高敏感和謹慎
  • 你會有一些抱負,但經常是不切實際的

以上這些描述,你是否也覺得適合自己呢?這些看似似是而非的真理,我們卻很很容易受到外界資訊的暗示而出現了自我知覺的偏差,在懵懂和模稜兩可的情況下 ,感覺這些描述好像非常準確揭示了自己某些特點,而心理學家將這種傾向稱為巴南效應。
巴南效應很容易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例如網路、報章雜誌或電視節目上會分析星座,有時候人們覺得星座的解釋很符合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會讓人聽了感覺到非常的準確,但如果認真的比對,星座預測所描述的語言儘管每個星座說的不同,但絕大多數都是模稜兩可的語言。巴南效應是因為人們在判斷事務時,普遍會採取「象徵性捷思」或稱為「代表性捷思」(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的心理策略所致,舉例來說,要預估某個事件的可能性,個人的思考就會衡量它與母群體之基本特性的相似度所影響,而產生思考謬誤的現象,例如看到一位穿汗衫、吃檳榔、皮膚曬很黑的人會猜他是從事什麼職業和教育程度?人們常以代表性捷思法來直覺判斷,並猜測此人為勞工階層且教育程度也不高。如果要避開巴南效應,就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以下有幾個方法: 

  1. 收集資訊和敏銳的判斷力。藉由相當的資訊收集幫忙自己做出明智的決定。
  2. 以人為鏡。藉由他人對自己的回饋來認識自己和比較,注意比較時要根據自己的背景條件相當的人來作比較才會比較客觀。
  3. 生活覺察。藉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例如成功或失敗的事件來認識自己;透過生活重要事件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與能力,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或不足。成功是認識自己,而失敗則是認識朋友。

由上而知,個人需要擁有清楚的邏輯思考,語句的模糊性會讓人感覺到是部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實印證,並按照自己的意思來任意解讀。不讓自己落入巴南效應的方法包括:收集資訊和培養正確的判斷力;透過他人的分享回饋來認識自己;藉由生活的重要成功或失敗事件中獲取經驗和教訓,從中了解自己的特質與能力等等,就不會輕易掉入星座或算命的框架中,只有自己才是決定自己人生的主人。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