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可塑性和學習力

2024-10-13
紀念自己曾開課的經驗/祝福每個人身心安適
紀念自己曾開課的經驗/祝福每個人身心安適

身邊有位同事問我,分享他看到一位小學孩童,在進行體育競賽前,總會雙手握緊握拳頭、表情猙獰、不發一語、僵持不動,並且維持很久。不知道他怎麼了?

我告訴同事,這位孩童需要關注身體,幫助他開放接納自己的感受,以新的方向開拓自己的認知;並且需要一段時間修改他的神經突觸,讓他擺脫舊的模式,創造新的模式。

我的同事對重新雕塑他的神經入境深感興趣,並進一步更深的想了解如何幫助他。幫助他的方式就是提升注意力,改變他的內心及改變大腦。

此時我想到《第七感》這本書,作者丹尼爾. 席格談到一項研究顯示,與腦幹相鄰稱為基底核,會分泌出液出乙酼膽鹼化學物質到整個大腦皮質層,這是一種神經調節元素,會強化並同時啟動神經元彼此之間的連結。也就是運用專注的知覺刺激基底核分泌乙酼膽鹼,藉此提升神經可塑性和學習力,如此的理論來解釋,人類可以藉由集中注意力來改變大腦。透過反覆練習,讓這位孩童發現自己注意力的力量,也就是做基本的呼吸練習,例如讓這位孩童學習專注技巧,可以比較清晰穩定內在感官知覺,學習覺察身體訊號或情緒波浪等。透過穩定的心理鍛鍊,擁有規律的突觸鍛鍊,反覆的啟動神經元和刺激神經元生長。

我建議這位孩童很適合做身體掃描,幫助他在不受威脅的情境下,溫和的認識自己的身體,例如閉上雙眼,向內觀看,把認知焦點從腳往上到大腿、臀部、肚子、背部、胸,此時發現他呼吸急促,甚至雙手顫抖和握拳所引發的生理反應,他想要把這種感覺壓下來,由於他換氣過度特別會感到焦慮不安且身體僵化。藉由身體掃描感覺到反射性的恐慌,此時可以運用他的前額葉區域來監控管理他的內在狀態。

我們都會有緊張的時候,但我們需要了解身體的智慧,藉由內在感知,感知自己的內在,學習暫停,去感受自己的心跳和呼吸。這些基本身體歷程都是由腦幹調節,然而腦幹會影響我們的警覺度,直接塑造內心狀態,幫助調節皮質。腦幹也會與邊緣區域和皮質合作,評估狀況是安全或危險,若是安全身體就不再緊繃,臉部肌肉也會放鬆較冷靜。

當緊張壓力時,就會啟動自律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此時心臟開始狂跳,腎上腺素大量湧入血管,產生壓力荷爾蒙,可體松也被釋放出來,新陳代謝系統會準備好即將所需的能量。若沒有辦法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會呆住、凍結或崩潰,此時自律神經系統中部分副交感神經系統便是開始啟動,在凍結狀態血壓急速降低。

由於這位孩童還沒有辦法感受到內在感知的認知,還沒有學習辨別安全、危險或威脅訊號,因為沒有出現在他的認知裡,然而這些壓力狀態由腦幹支配的神經轉變,卻直接影響他的思考,這與他內在的壓力狀態有某些關聯,導致腎上腺素或可體松分泌,使他心跳加快,這些都是在沒有意識的狀態起因,而這位孩童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生理和行為反應。

固定的呼吸練習、身體掃描一段時間後,就有機會擺脫這種連結狀態,甚至能反思回顧,向內觀看了解之前發生的事情,就能夠獲得足夠的反思與自由,為自己的行為感受負責任,甚至內觀看自己自動化的行為,而更深入了解背後的原因。例如學習重新檢視某個事件,自問:我當時身體的感官知覺是什麼?影像?感覺?感受到的情緒?身體的感覺?以開放的觀察,用客觀態度來反思這些經驗,就能看清深層的問題。此時邊緣區域和腦幹跟身體取得了主導權,在面對問題時通常也比較能講理與同理,只有冷靜下來,才有機會反思與重建連結。

另外,瑜伽體位法練習也能帶到身體覺察,藉由覺察身體的變化,例如酸或痛,並且透過呼吸調節自己的知覺感受,讓自己更放鬆、更柔軟。

Asana這個字在梵文中是指體位法、體式,或是坐姿;Asana體位法最終的目的是疏通身體內的經脈,進而達到舒適又安穩的來到坐姿(靜坐),以準備身心進入攝心、專注、禪定及三摩地的發生。
創造身體與心理的連結,首先是需要靜心(攝心),培養靜的能力,不受外在的感官刺激所干擾,回到當下,當意識飄走時,持續透過呼吸將自己的意識拉回來專注在呼吸上。接下來就是進入專注力,藉由Asana體位法將注意力帶到身體的覺察,感受身體酸或疼痛的部位,藉由平緩的呼吸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柔軟和放鬆,心也變得更柔軟,並臣服於當下。

我閱讀國外文獻也發現,國外醫療機構會結合正念瑜伽冥想練習,來幫助焦慮、憂鬱、成癮、人格障礙的患者。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持續與穩定練習、滋養心智和大腦,將會遠離混亂,進而獲得有韌性和健康的身心。


丹尼爾.席格教授的小檔案:畢業於哈佛醫學院,多年來深入研究大腦神經科學、心理治療與兒童發展的領域。目前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擔任臨床精神醫學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正念認知研究中心」(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主任,主持第七感研究中心(Mindsight Institute)執行長。

延伸閱讀書目:第七感-啟動認知自我與感知他人的幸福連結。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