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路上你和我:親子溝通與情緒教育的實踐之道

2024年10月18日,我受邀至臺中市梧棲國小附設幼兒園,進行一場家庭教育輔導知能研習。這次講座主題聚焦在「親子溝通與情緒教育」,希望能陪伴家長們在教養路上走得更穩健。
講座三大主軸
一、有效親子溝通技巧首先,我帶領家長們理解幼兒期孩子的溝通特點。
3-6歲的孩子正處於語言快速發展期,從說簡單句子、會問「為什麼」,到能說故事、邏輯表達更清楚。但這個階段的孩子具體思維為主,注意力持續時間短(3歲約5-10分鐘,6歲約15-20分鐘),情緒表達也相當直接。
許多家長常犯的溝通誤區包括:用大人的邏輯要求孩子理解、一次給太多指令、期待孩子立即改變行為,或忽視孩子的情緒需求。我特別強調「有效傾聽」的重要性:蹲下來與孩子眼神接觸、專心聆聽、重複確認孩子的話,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在表達方面,則建議使用正面、具體的語言,避免「不要亂跑」這類負面指令,改說「我們5分鐘後要出門」或「請小聲說話」。
二、理解情緒教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研究顯示,情緒智商比IQ更能預測未來成功,且3-6歲是情緒學習的關鍵期。
家長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孩子是家長情緒的鏡子,家長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我也破除了常見的情緒教育迷思:情緒不該被壓抑、男孩也可以哭、生氣是正常的。所有情緒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適當表達。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ACE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這項針對17000多人、追蹤18歲之前家庭經歷的研究發現:童年的負面經驗(包括情緒虐待、家庭暴力、情緒心理疏忽等)會持續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與成年後的憂鬱症、心血管疾病、甚至自殺風險都有關聯。這提醒我們,給孩子一個情緒安全的成長環境有多麼重要。
三、如何讓社會情緒學習融入家庭情緒教育不是口號,而是日常實踐。
我建議家長從認識情緒開始,帶孩子學習情緒詞彙,了解情緒的歷程:從特定誘發事件,到生理激發狀態、表情與肢體反應、主觀情緒感受,最後產生外顯的行為反應。
在活動中,我也帶領家長進行了實際演練,討論常見的教養困境,例如:孩子不願意收玩具、在公共場所大哭、手足爭吵等情境,並分享具體的應對策略。講座的互動與迴響活動一開始,我透過破冰活動讓家長們寫下「在親子溝通上遇到的最大困擾」,這讓彼此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類似的挑戰。
我們也進行了聽與說的實作練習,讓家長兩兩一組,親身體驗專注傾聽的力量。最讓我感動的是Q&A時間,家長們熱烈提問,從「孩子說謊怎麼辦」到「如何處理手足競爭」,每個問題都反映出家長們的用心與焦慮。
結語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但有更好的方法。這次講座讓我深刻感受到,家長們需要的不只是理論知識,更需要實際可行的策略,以及一個被理解、被支持的空間。在教養路上,我們都在學習。希望這次的分享,能成為家長們育兒路上的一盞小燈,陪伴大家在親子溝通與情緒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溫柔、更有力量。